第(3/3)页 “故我汉家,凡年十四以上之男丁,都当于每岁秋后,由地方县尉操持冬训,以磨炼战技。” “——过往,上林佃农多不在此列。” “但孤的博望苑,却不能枉顾太祖高皇帝诏谕,将如此重要的国家大政弃之不用。” 听出刘荣这番话所暗含的潜台词,在场佃农们原本喜上眉梢的雀跃神情,只不约而同的微垮下去些。 冬训,确实是汉家所特有,且自有汉以来,便始终在贯彻、执行的国策。 在糜烂的关东,地方郡县的冬训,或许已经成了装装样子的形式主义,更或直接就是官员白嫖劳动力的良机。 但至少在关中,每年的冬训,却依旧是丞相府、内史在亲自过问,并有采风御史下去视察的。 若是有哪个县的县尉吊儿郎当糊弄事儿,那别说是上头的长安朝堂了——便是当地受训的百姓,都要站出来第一个不答应! ——开什么玩笑! 武勋,可是关中人自秦时,便不遗余力在追求的东西,更是这个时代公认的唯一阶级跨越渠道! 关中人至今,可都还在恪守‘以武一切’的人生格言! 结果可倒好:大家伙都盼着自家的儿郎,能好好锻炼战斗技巧,好在日后立下武勋,带着家族鸡犬升天; 结果你个狗县尉吃着俸禄,却不办实事儿? 打你都是轻的! 但凡十里八乡,有个能扛事儿的棺材瓢子,不把你腚给打烂,都得算你穿得厚!!! 也正是因此,汉家才会有如此彪悍的尚武之风——后世人才会说:历代皆因弱灭,独汉因强而亡。 既然如此,听说刘荣要在博望苑恢复冬训,锻炼佃农们家中少年儿郎们的战斗技巧,大家伙本该高兴才是? 又何以露出这般愁苦的面容,连得到赏赐、被免去租税的喜悦,都被如此轻易地压下? ——要知道上林苑皇田的租税,可是要佃农们拿出全部所得的三成! 虽然比民间地主富户的四成,甚至是关东地区普遍存在的五成以上要好许多,且包含农税在内,但也是一笔相当不菲的财富! 一百亩田,岁得粟三百石,刘荣为博望苑免去的三年租税,可就是每家每户足足二百七十石粮食! 如此大的恩德,却还是让佃农们,因为刘荣要搞冬训,就高兴不起来了? 看出农人们的异样,刘荣只将不解的目光,撒向先前被自己扶起的那位老者。 而在听到老者的轻声解释之后,刘荣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:对于这些已经穷途末路,除了成为佃农,便只剩下‘委身为奴’这条路的破产自耕农而言,生存,才是首要命题。 至于培养子孙后代从军入伍、建功立业? ——还是等等吧…… 等攒够了钱,重新置办下几十亩田,好歹把‘良家子’的成分争回来,再考虑未来的事吧; 至于眼下? 别扯那些没用的,老老实实种田,趁着太子免租税这几年,尽量多攒下点钱,好早日把祖宅、祖田买回来,才是最要紧的事…… “原来,是担心冬训一月,所需要准备的口粮用度……” 知道了治下子民的担忧,刘荣只顿觉心下一阵沉重。 却也没忘大手一挥,当即表了态:“凡冬训期间,参训的农人子弟,皆有粟二石每月!” 有了刘荣这句话,农人们才再度喜笑颜开起来,又重新对刘荣磕起了头,祝福的话语更是不要钱的往外撒。 ——二石粮食,便是壮劳力,都能顿顿饱吃一个月! 十四五岁的娃儿,若是省着点吃,说不定还能从这二石粮食里省下半石出来! 如此一来,家里的娃儿在农闲出门一个月,非但不需要家里给喂粮食不说,临了还能带个五斗米回来…… 好事儿! 这是实打实的好事儿! 却不知:在看到农人们恨不能明写在脸上的算计时,刘荣心中,却愈发生出几缕苦楚。 “原以为免了租税,又许下赏赐,便可尽收博望苑人心,让这三万来号人,从此唯孤马首是瞻。” “不料生民艰难至斯,农人们根本顾不上憧憬未来,只‘短视’的看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……” ··· “孤,本该失望的吧?” “怎孤,竟生出了‘没脸失望’的感觉?” “明明该失望,却又觉得:如果真的因此,而对博望苑的子民感到失望,那孤,也太不是东西了些……” 83中文网最新地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