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寺庙,由桌子茅草破衣服铺成的床上,戴安澜悠悠转醒。 守在旁边的卫士,惊喜到:“师座,感觉好点吗?” “什么时候了?” “您又昏迷了一天了,我去叫参谋长。”卫士急急忙忙的跑出寺庙外,把师长转醒的消息告诉大伙。 守在寺庙外的官兵们,听到这则消息,一个个兴奋的手舞足蹈,比过年都开心。 参谋长周之再,步兵指挥官郑竹斋,叫来英国军医,进到寺庙里看望戴安澜。 英国军医在检查伤口后,心中暗道此人命大,此刻能醒来,只要后续用消炎药不要使伤口化脓,这条命是绝对保住了。 得知伤情好转的众人,皆松了一口气。 为了让生病中的戴安澜能够吃点补营养身体的食物,他的卫士设法从当地土著人那里找来了一些米,为他煮粥。 此刻将军醒来,卫士便把米粥端上来,许久没有闻到粥味的戴安澜端起碗来喝了两口,连说:“这粥可真甜!” 守在寺庙外的战士们,看到戴安澜能吃粥了,都很欣慰。全师的官兵在没有戴将军时,就好像没了主心骨。但是当戴将军醒来,哪怕只是躺在病榻上,官兵们的心中也感觉踏实许多。 没有后勤补给,全师早就断粮了。戴安澜知道战士们在忍饥挨饿,不忍一个人独自吃粥,便把碗交给卫士,“让弟兄们每个人都喝一口,暖暖身子。” 师长在这个时候还想着大家,战士们的眼眶中泛起了泪花。 参谋长周之再说:“师座,有些事儿要告诉您。” 周之再将陈乾带来的消息复述了一遍,躺在病榻上的戴安澜,忍着疼痛思路清晰的梳理出了一些关键词:远征团,中校周景,英国军医,陈乾,粮食。 恩情,功劳,危机,前两者不急可以慢慢说,粮食危机看来是能解决了。 戴安澜嘱咐周之再,部队行军不能因为他个人的问题而停下来。跟远征团讨要粮食,务必不能以势压人,一定要好好商量。 之后,他便又沉沉的睡去了。 事实上,戴将军多虑了。在一天后,一只载着大量压缩饼干的运输小队,追了上来。 东西虽然不多,但也足够全师官兵吃上几顿的。再添上一些芭蕉根之类的煮煮,能吃好几天了。 再往后,因为运输小队带来了电台,第200师联系上了国内。作为委员长的心头肉,怎么可能被亏待呢! 昆明空军的飞机幸运的找到了第200师,之后便是大量的物资空投。几百包大米,几包药品,都解决了第200师的燃眉之急。 第200师进入国境的时间是6月5日。他们进入缅甸时,是9000人。撤退时有5800余人,最后全师官兵仅剩5100余人(包含千余人其他军队的溃兵)。 3200余人与日军作战丧生,1700人在撤退中因为种种原因丧生。 如果没有周景送去的电台和那批压缩干粮,坚持不到回国的,还要再加上500人。 异国他乡死亡的长途撤退,成了活下来的官兵,一生都不愿意回忆的痛。 当然,那些都是后话了。 …… 周景和龙文章一商量,没有跟着人家的路线走。反正离回国不远了,从哪走不是走? 更何况这两个人心中都各怀鬼胎。 龙文章的中校副团长,怎么来的他自个心里不清楚吗? 人家有了电报机,怎么也得验证验证这两个新来的人中校吧!不搞清楚状况,换谁能放心? 对于龙文章来说,要是露馅儿了,怎么办? 周景的目的比较单一,就是保持自己远征团的独立性。 他们单独走一条路线,远征团这一亩三分地儿都是他说了算。还能收拢溃散的士兵,壮大手中的力量。 可要是追上人家第200师,能命令他的人不要太多。收拢溃兵这种好事,哪能轮得到他? 所以他们两个各怀鬼胎的家伙,十分默契的选择了另一条路。 其实,有得吃,有得喝,有秩序,撤退也不是很难。难的是没有吃,没有喝,没有秩序,还要被敌人追击,那真是上天无门,下地无路。 这个道理,是他们在走出茂密的丛林后,见到了另一支溃退的队伍,悟出来的。 站在山坡上,周景极目远眺,一条泥泞而糟糕的路上,自极目的山峦中而来,往极目的山峦中而去的,都是溃不成军、疲惫而潦倒的官兵。 第(1/3)页